通过机制、流程、资源“三个重构”,令2100平方米的老边区综治中心成为群众诉求的“终点站”,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走进现实,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解忧服务站”,成为营口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1+7+9+15”集成模式,编织矛盾吸附网
“原本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没想到在这里一站式解决了。”市民张先生握着调解员的手感慨道。他因房屋产权纠纷来到老边区综治中心,专业律师不仅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还协调住建部门现场核实产权登记信息。这种“集成式服务”源于老边区首创的“1+7+9+15”模式——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公安、司法等7大部门,融合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9项职能,设置15个便民窗口。
走进老边区综治中心大厅,15个窗口涵盖司法、人社、公安等关键领域,司法调解室、诉前调解室、速裁法庭等专业区域一字排开。群众遇到纠纷不用再“多头跑”,所有诉求“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金牌调解员陈宏尧的“倾听-梳理-引导-化解”四步调解法被纳入老边区综治中心标准化流程。在一起物业纠纷案件中,一楼业主王先生因树木遮光拒交物业费时,陈宏尧多次和物业及业主进行调解,既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诉讼风险,又协调物业修剪树枝,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现在反映问题就像逛超市,想办什么事直接找对应窗口,再也不用满城跑了。”老边区综治中心运行两个月以来,单日最高接待量达800人次,受理的法律服务、劳动仲裁、法院立案等各类业务1752件次,真正把矛盾吸附在当地。
“三级递进”化解机制,打造矛盾分流渠
“没想到20多年的老问题,在这里10天就解决了。”老边区边城镇许某某激动不已。他反映的水库移民口粮地问题,通过“前端接访-中端调解-末端速裁”的递进式流程,最终在老边区综治中心形成解决方案。这种“分级诊疗”模式让信访量梯度下沉,万人成讼率下降19%,案件审理周期压缩至25天。
在矛盾化解的“前端”,老边区综治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30分钟内启动部门联动响应;“中端”调解环节,创新“背对背”调解法——调解员姜丽娟在处理某汽车销售公司与客户的服务费纠纷时,先单独沟通双方了解真实诉求,再组织现场调解会促成和解;“末端”速裁法庭则与调解无缝衔接,确保仲裁案件调解率达78.3%,群众诉求平均办理时长缩短60%。
今年,环卫工人曲某在上班途中受伤,导致其前胸肋骨骨折。其多次向单位索要医药费赔偿无果后,曲某来到老边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老边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初步认为该起赔偿纠纷需要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引导其到法律援助窗口办理相关手续,现场指派了办理该起纠纷的承办律师。承办律师接案后第一时间协助曲某补充收集相关证据资料,让其一站式、一窗口完成法援申请。
“党建+法治+智治”激活矛盾化解力
“资源整合带来显著成效,法律援助办理时限压缩至5天,行政复议案件调解率提升至85%。”在老边区综治中心大厅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老边区委、区政府领导值班表,老边区综治中心30个党员先锋岗的服务内容。老边区整合党员、律师、“五老”等多元力量,构建起“七位一体”解纷体系。于雁是这里的“特邀调解员”,她调解的餐饮欠款纠纷让债权人展露笑颜。当杨女士因门市房物业费纠纷被起诉时,律师现场说法、调解员以情感化,不仅理清租赁合同条款,还引导双方各担50%费用,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兼顾了实际情况。同时,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为群众提供心理支持,让“心结”化为“心解”。值得关注的是,老边区综治中心引入人大代表、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形成“专业调解+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已累计接待群众1.2万人次。